在數字中國戰略深入實施、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川交隧道公司自主研發的“川隧大模型”近日于上海數據交易所榮耀掛牌上市,這一里程碑式的進展不僅標志著川交公司在數據資產化道路上取得了堅實成果,更為行業的數字化轉型樹立了全新的標桿。
川隧大模型
“川隧大模型”是川交隧道公司與釘釘聯合打造的數字化辦公平臺——“川隧釘”的“心臟大動脈”,該模型自2020年2月上線以來,便以公路工程建設為核心,深度融合物聯網、大數據、AI等尖端科技,精準覆蓋隧道、橋梁、路基、路面四大板塊,從進度控制、安全保障、技術質量管理三大維度全面賦能工程建設,對施工過程中產生的海量數據進行整理、儲存及分析,實現用數據指導施工,用數據管理項目。
目前,該模型已獲得4項軟件著作權,1件發明專利和1件外觀專利。在四川省內,已有36個基建項目使用“川隧大模型”指導項目施工管理,累計收集超過30,000條詳盡的開挖循環施工數據,構建起一座堅實的數據寶庫。這一變革性實踐,直接促使隧道開挖效率較未采用平臺前平均提升10%,充分證明了“川隧大模型”在提升工程效率、優化資源配置、保障施工安全與質量方面的非凡價值。
1.創新引領 技術突破
“川隧大模型”以工程實際需求為導向,創新性地運用大數據分析與人工智能技術,深度挖掘施工數據價值,構建出精準高效的數學模型,實現了從數據海洋中提取“真知灼見”。模型還集成了詳盡的設計資料、實時天氣預警、全面的地質信息展示、精準的有害氣體監測以及高效的門禁道閘與人機定位等多項實用功能,為工程建設提供了全方位、精細化的支持,強大的安全管控能力,實現了隧道工程地質信息、視頻監控信息、環境信息以及人機位置的全面感知,讓隧道安全管控進入了有“眼睛、耳朵、鼻子、嘴巴”的數字人工智能時代,為隧道施工安全筑起了一道數字防線。
2.實用為先,效能顯著
“川隧大模型”以隧道開挖進度管理為亮點,通過精準計算與預測,有效指導現場施工,減少等待與銜接時間,顯著提升管理效率。借助“川隧大模型”平臺,加上全面機械化施工工藝,白馬隧道項目整體施工效率大幅提高。特別是軟弱圍巖隧道Ⅴ級地段開挖進尺,由以前每月完成30~40米增加到70~90米,施工進度得到顯著提升。利用“川隧大模型”平臺,白馬隧道實現了從設計到施工的全程數字化、智能化管理,為工程效率、質量和安全的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撐。
3.意義深遠,效益顯著
“川隧大模型”的成功掛牌及入表,不僅標志著川交隧道公司在數據資產化道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顯化了企業數據資源的經濟價值,更提升了公司的核心競爭力。
一是反映了企業“真狀況”
數據入表后更真實、全面地反映了川隧的財務狀況和資產結構,提高財務報告準確性和透明度,明確數據資產的權屬和價值,提升企業估值。
二是構建了川隧“新樣板”
依托此次試點,川隧構建了數據資產入表“識別判定—盤點治理—合規確權—收益論證—成本計量—列報披露”全流程,為同業數據資產入表打造了川隧“新樣板”,后期還將陸續完成隧道施工數據(例如施工進度數據、隧道氣體監測數據等)開發成數據產品后計入資產負債表。
三是提升了數據“高價值”
增強了數據資產意識,減少“死數據”,為公司對數據進行深度開發利用提供動力,有效帶動數據采集、清洗、標注、評價、資產評估等數據服務業發展,激發數字經濟發展活力。
未來,川交隧道公司將繼續秉承創新驅動的發展理念,以數字化轉型為引擎,以智能設備為抓手,不斷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