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戰四季度,搶抓黃金期
在康新高速折多山隧道的施工現場
生產建設正熱火朝天地向前推進
康新高速是目前省內在建平均海拔最高的高速公路項目,是國家高速公路主干線G4218的重要組成部分。折多山隧道海拔處于3878m,氧氣含量僅為內地60%左右,冬季晝夜溫差大,最低氣溫可達零下12℃,且位于Ⅸ度高烈度地震區域,穿越4條活動斷裂帶,洞內圍巖大變形、斷層及構造破碎帶等不良地質發育,每日最大涌水量達49424方,面臨著重重困難。
“隧道內全是‘碳質板巖’,極易發生變形,這種地質一般掘進速度是每月40米,而我們每個月要掘進65米,平均每天2.2米。”項目負責人侯小紅告訴記者。挖掘機在前方開路,加固組的工作人員就在后方進行滲水處的修補以及工字鋼加固作業。來回穿梭的吸氧車也提醒著我們,隧道內的海拔高度已近3900米。
洞內地質“軟且碎” 洞外高寒高海拔
碳質板巖——質地又軟又易碎,此外地質運動也導致巖層面搓揉比較嚴重。這些原因,使得折多山隧道內圍巖形成了又軟又碎的特點,它帶來的第一大難題就是“大變形”。這就必須一邊開挖,一邊強化支撐,否則開挖的速度還趕不上變形速度。除了“大變形”,折多山隧道還有微瓦斯、涌突水等不良地質,幾乎是一個“不良地質博物館”。
與洞內的“軟巖層”相比,洞外的環境就顯得極其“硬核”——折多山隧道進口端海拔3761米,出口端海拔3879米。為確保隧道通風,項目在隧道上方海拔4252.5米處開“天窗”——擬建設長度379米的豎井,為目前世界海拔最高公路隧道豎井。
高海拔帶來的是高寒,“凍融現象”加大了隧洞的變形風險。施工人員按照隧道掘進的工序,分為了5個班次,24小時施工,來搶進度。
改善條件強保障 革新技術提效率
“為了適應作業空間,讓機器更靈活,我們把大臂從五米多改成了四米多。”侯小紅說道,因為特殊的地質,工程既不能用爆破,也不能用盾構機,只能用挖掘機一點點掘進。如此,掘進速度已經沒有提高空間,提高效率只有盡可能將影響施工的不利因素都排除。
距離折多山隧道十幾公里外的“智能鋼材加工配送中心”內,運輸機器人有條不紊地工作著,為施工進度助力添翼。康新高速智能鋼材加工配送中心占地5400m2,各施工點根據現場需求在信息化管理平臺移動端下單,六條自動化生產線根據訂單進行智能化生產,最后加工中心運用汽車隨車吊實現一對一的精準配送。
施工和生活環境愈發惡劣,工人流失嚴重。在離“智能鋼材加工中心”不遠處的“蜀道家園”產業工人園,正全力保障著產業工人生活品質和職業健康。園區占地約40000平方米、可容納1000人工作生活,是四川省最大的高原高海拔高速公路產業工人園區。園區分為生活住宿區、餐區、娛樂區、培訓學習區、綜合服務區,引進物業管理,細化內部功能。結合高原高海拔在建項目特點,設置吸氧室、醫務室,與華西醫院高原醫學中心合作開展常見急性高原病風險預測研究,切實保障工人健康權益。設立安全教育體驗中心及產業工人集中培訓室,以科技賦能、以培訓固本、以安全護航,讓他們安心扎根雪域高原創新創造,共享發展成果共成長。
此外,康新高速總包部建設有智能管控中心以川交隧道公司自主研發的“川隧大模型”為抓手,實現對隧道內施工實時進度的監測,及時、準確把控數據,并利用大數據分析,有效反饋、指導、調整現場施工方式,確保高效完成施工任務。
接下來,建設者們將繼續以高質高效、穩扎穩打的步伐,奮力將“康巴第一關”的天塹變為通途。